新书快报 |《知识世界与人类文明:世界史研究的中心与边缘》

导 言

《知识世界与人类文明》是关于国际和国内世界史发展状况的年度报告,依据世界历史知识生产现状,分国别、区域、领域、专题进行研究,盘点每个学科的具体数据、发展路径,系统梳理全球世界史的发展,以期助推我国学者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提升我国学者在世界史领域的话语权。

2023年的主题是“世界史研究的中心与边缘”。近年来,中国的世界史研究不断发展,原先研究中的边缘区域和边缘群体也受到了关注,这也是全球世界史研究转向的一部分。在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日益受到质疑、反思既往文化知识霸权渐成潮流的当今世界,如何平等地看待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及其文化特质,努力构建公平正义的知识生产格局,无疑值得进一步思考。本辑围绕这一主题收录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文章,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学术性和展望性,每篇文章聚焦一个历史主题,探究问题的由来、发展与趋势,涉及了全球史书写、犹太学、区域国别研究、史学话语权和民族主义史学等具体内容。

《知识世界与人类文明:世界史研究的中心与边缘》

图片

陈恒、陈慧本,《知识世界与人类文明:世界史研究的中心与边缘》,商务印书馆,2024年4月

主编介绍

陈 恒

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为西方史学史与史学理论、西方城市史。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马工程重点教材《外国史学史》首席专家。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史学)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社联副主席等。著译《世界史与当代中国》《西方城市史学》《历史是什么》《多面的历史》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读书》等刊物上发文多篇。主编《世界历史评论》《新史学》等杂志。主编“光启文库”“历史学研究入门丛书”“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等丛书。

陈慧本

浙江大学历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讲师。研究领域为19—20世纪德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在《史学理论研究》《史学月刊》《学术研究》《新史学》等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德国新历史主义史学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当代德国历史学话语及知识生产研究”。


本书目录

序言:知识世界与人类文明

·中国世界史学术·

中国的全球史书写——朱明

国内史学的话语资源与史学形态构建的进展——张作成

犹太研究在中国内外:比较视野的反思——宋立宏、托比亚斯·布林克曼

从经世致用到学术自觉:中国中东研究知识生产的历史考察——张玉友、高瑗

中国的南亚国别区域研究——清末以来中国印度研究的脉络与基本特征——谢志斌、刘姿麟

近代早期军事革命的地域论、广域论与军事革命的判断标准问题——屈伯文

中国学者冷战研究发展报告——刘子奎、陈弘宇

·全球世界史学术·

全球史的“边缘转向”:国际全球史发展报告——曹寅

国际史学话语体系与史学形态的演进趋势——张作成

古代晚期研究的兴起与发展:问题意识、时代背景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康凯

工作组与研究小组:联邦德国历史知识生产组织管窥——陈慧本

近代早期德国史:一项学术史的考察——杞支雅男

19世纪英国的环境和景观——〔英国〕亨利·弗伦奇著 刘晓卉译

近代早期英国史研究对象的转变:“中心”与“边缘”——徐艺欢、李新宽

从战略性到政治性:学术团体视角下美国中东研究的历史考察——段九州、周璐洋

20世纪美国学者的宗教改革史研究——付亮

从无名小城到生态都市——20 世纪下半叶美国奥斯汀市的绿色化之路——刘晓卉

全球史中的近代早期军事革命:东亚视角——〔美〕欧阳泰著 屈伯文译

从民族主义史学到修正派史学——以独立史为例看秘鲁史学研究之嬗变——王迪

从内部的“他者”到文化共同体:犹太学知识谱系在现代西方的生成与重塑——艾仁贵

战后日本思想史研究的发展与动向——以“亚洲主义”思想的考察为中心——刘峰

书序言

自古以来,权力与知识的共生、纠结乃至互动,一直是学界一个古老而又常新之主题。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哲学王”的概念,主张只有那些掌握了真正知识的哲学家才有资格统治国家,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事实的认知,而是对于善和正义的深刻理解;而在雅典城邦政治中,雄辩术等知识也在公共事务讨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表明,在古希腊,知识与权力的关系一方面被视为实现理想社会秩序的关键,另一方面也被认为是实际政治行动和影响力的来源。福柯提出了“权力-知识”(pouvoir-savoir)概念以强调两者的相互作用,认为权力通过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实施控制,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也受到权力结构的影响。利奥塔进一步批判了现代社会中的知识霸权,“知识和权力是提供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谁决定知识是什么?谁指导应该决定什么?在信息时代,知识的问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是统治问题”。总的来看,古今的哲人智者们对此皆极为关注而又都未能有定论,但古今中外的各个民族都对人类基本知识的构成、演变和发展做出了各自独特而不可替代的贡献。

历史学不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解释,它更是一种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一种理解现实、塑造未来的工具。历史学推进着人类对自身以及世界的认识,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当然,人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思路来研究过去,而这些思路之间存在着根本的文化差异。换而言之,作为一种知识,历史学的展开离不开特定的情境和空间。

近世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西方世界逐渐兴起并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张。这不仅是经济版图的大分流,同时也是文化知识版图的大分流。西方现代知识话语是西方世界工业化和帝国主义的观念产物,反映了西方现代化实践及其世界构想的观念结构。这种知识话语天然地以西方为中心,却在经济霸权与文化霸权互为表里的作用下自我标榜为“普世价值”。

于是乎,现代化不仅意味着在经济政治上向西方看齐,还意味着有意无意地接受西方的文化观念。现代西方的“历史”是一个“集合单数”概念,被归结为某个单一不变的主体的连续发展过程,如赫尔德重视人类文明的整体特征,认可不同文明的文化差异,却又强调欧洲是人类文明的特殊优待区。现代化观念通常将历史视为一个单一的线性发展过程,遮蔽了历史叙事与历史时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正如萨义德指出,“东方学”是西方的一种历史话语表象,其实质乃是一种为帝国主义服务的机制。其实,赫尔德的理论还为我们解构以西方中心论为核心的世界历史观念提供了一把钥匙:我们可以承认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同时否定其中之一具有价值上的优越性,进而平等地看待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及其文化特质。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知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南方”概念持续升温。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享着鲜明共识: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主张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反对霸权、追求正义。这就要求我们跳出既有的范式,以发展、辩证的眼光看问题,绝不能沉浸在既有范式中自我陶醉。

归根结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都是知识生产的建设;学术话语权的争夺,其实是知识策源地的竞争。没有强大的知识生产能力,就不会产生强大的学术磁场,也没有真正的文化引领力。“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识世界与人类文明》旨在系统梳理全球世界史的发展,以期助推我国学者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扩大我国学者在世界史领域的话语权和解释力。本发展报告以知识史、思想史路径为基本原则,依据世界史知识生产现状,按研究领域进行深度研究,分析学科、观念、方法等背后的深刻原因,盘点每个领域的具体数据、发展路径。发展报告分国外、国内两部分进行梳理,力图通过案例的深入挖掘、研究,形成中外对比,以期在比较中看发展、找差距、补不足,揭示中外知识体系的异同与联系。

建设兼具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每一个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让我们通过文字磨砺“批判的武器”,以思想作为实践的路径,传递我们在大变局时代下的点点薪火。


来源:光启国际学者中心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肇庆学院西江流域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