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国际学术研讨会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图片

开幕式现场

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主办、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室承办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24年6月12—14日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本次会议的研讨主题集中在从人类社会丰富的文明和发展实践中汲取智慧、促进人类文明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之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9个研究院所、国内16所高校、10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位国内外学者参加会议,不仅实现了文明研究的学术交融,而且涵盖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及欧洲地区的文明实践与相互交流,体现出地域上的广泛性,是一场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的文明交流互鉴的学术盛宴。

6月13日的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左玉河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姚枝仲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杨艳秋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西文明比较研究中心主任刘家和教授分别致辞。

姚枝仲局长的致辞(国际合作局国际处处长施雪华代读)指出,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是根据习近平主席《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一项具体成果。在大变局的浪潮之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与各国文明一道,共同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多元是此次会议的鲜明特色,与会学者来自不同机构、不同学科、不同国家,显然将会碰撞出丰富精彩的思想火花,将会有力推动全球文明倡议进一步落实落地,通过学术交流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各国文明互学互鉴、民心相连相通,用学术成果不断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根基。

图片

国际合作局国际处处长施雪华代读姚枝仲局长致辞

杨艳秋研究员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对与会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她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伟命题,从时代使命的高度发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号召,确立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文明在各民族文化的碰撞中不断成长壮大,形成了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突出特征,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体系和民族特质的文明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华文明走出自身发展道路的必然规律。世界历史证明,人类历史进程经历了一个从分散走向整体、由封闭走向融合的过程。研究中华文明与域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世界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理解,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历史学的智慧和力量,是史学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图片

杨艳秋研究员致辞

刘家和教授在视频致辞中强调,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未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自始就具备开放、包容的特性。他通过与希腊文明的比较,阐明了中华文明区别于西方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和内部不断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他表示,中国文明的多元一体是其连续性和统一性的重要保证,中华文明的这一文化基因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因素,对于解决今天国际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图片

刘家和教授视频致辞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设置了两场主旨发言、三组分论坛研讨。第一场主旨发言由左玉河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罗文东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丁国旗研究员,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刘德斌教授,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访问学者唐迈(Michael Dunford)教授分别作主旨发言。第二场主旨发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外文明比较研究室主任董欣洁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于沛研究员,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历史系张国刚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汪朝光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薄国强(Roland Boer)教授分别作主旨发言。两场主旨发言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球之治”、“世界文学”、百年变局与文明重塑、新质生产力的贡献等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核心内容展开。

图片

张宇燕研究员作主旨发言

图片

罗文东研究员作主旨发言

图片

丁国旗研究员作主旨发言

图片

刘德斌教授作主旨发言

图片

唐迈教授作主旨发言

图片

于沛研究员作主旨发言

图片

张国刚教授作主旨发言

图片

汪朝光研究员作主旨发言

图片

薄国强教授作主旨发言

三组分论坛研讨分别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明交流交融互鉴、共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世界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主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古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边疆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和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云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苏州大学、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德国哥廷根大学、巴西巴伊亚联邦大学、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各分论坛主题发表精辟见解。评议人在现有学术成果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当下学术热点和前沿动态进行点评,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图片

分论坛一会场

图片

分论坛二会场

图片

分论坛三会场

在6月14日的闭幕式上,分论坛的代表,历史理论研究所黄畅副研究员,云南大学卢兆瑜副教授,历史理论研究所庄亚琼助理研究员,分别介绍了具体的研讨情况。他们表示,各分论坛讨论深刻充分,生动热烈,与会学者开展了深入交流与研讨,对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等提出了独到的思考。

杨艳秋研究员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在6月10日联合国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设立之际召开的,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次会议加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学术互联互通,将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伟业提供更多的学术助益;开拓了文明研究在现代图景中的学术发展新视野,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多的文明滋养;深化了关于文明交流互鉴与历史理论的辩证认识,将为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更多的学术借鉴。

她指出,历史理论研究所致力于丰富与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在学科设置上打通古今中外,注重长时段、大历史研究,致力于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历史智慧、智力支持。历史理论研究所将本次会议作为对外学术交流合作的新起点,将不断丰富对外学术交流内容,拓展文明对话渠道,积极引领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图片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在与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国际学术研讨会成为一场文明对话的盛会,一场友谊的盛会,一场富有启发性和建设性的盛会,切实增进了各国学者的相互了解,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一次非常成功的生动实践。

(供稿:崔瑾;照片:自中书,王艳,廖云鹏)

Copyright© 肇庆学院西江流域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