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黔中道,唐“十五道”之一,横跨涪陵江(今乌江)、沅江流域。作为区域名称,“黔中”一词自战国时期出现,所指代区域从横跨多省到贵州省中部,历经确定、被取代、重新确定、再次被取代、又再次重新确定的漫长过程。至唐时期,因与江南东道、江南西道之间在自然地理环境、人口构成、经济发展方面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又有非汉族群地区治理的现实需求,先后从江南道、江南西道脱离出来成为独立一道。唐朝在道内同时实行经制州县制度与羁縻州制度,一方面严格规定官员选任与官职设置,另一方面又将大量犯罪或犯错官员流贬至地方为官,对地方治理产生了不同程度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流宦文化”。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景观也在这一过程中,为区域外人群所识,部分景观融入新的元素,成为记录当时区域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为历史时期湘、鄂、渝、黔、桂五省,直辖市,自治区界邻区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提供了多个面向。
本书以其区域历史、地理与文化作为切入点,从人口构成、自然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分析黔中道从江南西道独立出来成为单独一道的原因及区域特征。同时,探讨黔中作为地域名称在历史时期的演变,分析唐代黔中道的设置与管理及黔中道采访使设治黔州的原因,呈现黔中道特殊政治治理下形成的“流宦文化”与作为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景观文化。深化历史地理学中“界域(过渡地带)”理论,认为黔中道实际上构成了一种“界域(过渡地带)”,既是连接西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过渡地带,也是我国自然地理形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认为唐朝黔中道治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方文化景观,呈现出唐时期区域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文化景观上的融合,提出景观视域下历史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可能性。
【图书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