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汪聂才主译《孔子或君主之学》出版

图片

“这个礼物很珍贵,我要把它带回去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2019年3月,正在法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从法国总统马克龙手中接过作为“国礼”的《论语导读》。


而今,在中法建交60年之际,这部首次以法语向欧洲系统介绍中国儒家思想的著作《论语导读》历经浮沉,终于揭开了面纱,中译本以《孔子或君主之学》为书名出版,同中国读者见面。该书的主要译者正是来自我校政法学院的副教授汪聂才。


图片


汪聂才副教授作为我校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波兰研究室负责人、中国明史学会利玛窦分会副秘书长,长期致力于西方古代哲学、明清中西文化交流、中外比较哲学等领域研究,曾主持过多项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级社科项目,并参与国家社科项目多项,出版译著2部。


     

     

     

     

     

     

     

     

     

     

01




字字推敲译国礼


“这本书的手稿因几年前作为法国‘国礼’而备受关注。我们将其译成中文以飨读者,希望学界还有普通读者能够有机会一睹其真容,从而得以了解300多年前儒家经典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体会到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意涵。”汪聂才谈及翻译初衷说道。


他深知这部跨越时空的著作所蕴含的智慧和哲理,且对于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怀揣着对中华千年文化的深厚情愫与传承的坚定信念,汪聂才选择踏上翻译的征程,决心倾尽所学,将这部经典之作呈现给更多的中国读者。


图片

论语导读法文原著手抄本之一的书名页


然而,翻译之路并非坦途。“囿于自身的法语水平,这项翻译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汪聂才坦言。尽管他曾接受过高强度且集中式的法语训练,但翻译这部专业性极强且历史底蕴深厚的手稿,他依然感到力不从心。况且手稿中的古代拼写与现代拼写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无疑是为翻译工作增添诸多难度。面对此般艰巨的翻译工作,他并没有望而却步,反而以更加坚定的信念与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


幸运的是,在梅谦立老师(汪聂才的博导)的引荐下,他找到了两位在瑞士法语区深造且法语能力出众的合作译者。他们齐心协力,逐字逐句地揣摩原文的精粹,用心感受着那份久远的文化韵味,宛如春蚕吐丝般细致入微,力求将每个细节都呈现得完美无瑕。


图片

汪聂才的书上贴满了他在翻译时用来标记的彩色标签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份手稿,他们不断翻阅和参考相关文献,借助在线电子辞典查阅现代拼写,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他们并肩携手,共同突破一重又一重的难关,擦亮了一段段被岁月掩埋却又充满魅力的故事,为这部尘封已久的手稿注入了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片

汪聂才翻译论语导读


在这漫长的翻译之路上,他们不断琢磨、仔细推敲、反复斟酌,历经无数个日夜的辛勤耕耘,最终得以将这部珍贵的手稿呈现在世人面前……


图片

《孔子或君主之学》的封面


02


求知逐梦探哲学      


谈及对哲学的研究,汪聂才表示“兴趣是科研最好的引路者,而矢志不渝的坚持是兴趣的升华”。


早在本科时期,汪聂才便开始接触与哲学相关的书籍,且常常会去旁听哲学学院的课程,那些深邃的思想如同种子,悄悄在他心底生根发芽。直到后来,在档案馆的工作为他提供了更多的阅读时间,让他接触到更多的哲学著作,对哲学的“神秘”愈发着迷,心中的那颗种子也在知识的滋养下逐渐茁壮成长。出于对哲学的热爱,他毅然决定跨专业考研,自此便一直在哲学领域研究探索。


图片

汪聂才在学校的书柜


“做科研要有恒心,要能够咬着牙坚持下来,坐得住冷板凳。”汪聂才深以为然。在读研期间,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并主动申请去广州法语联盟学习法语。他的日常生活也因学习法语显得更加忙碌,特别是寒暑假期间,除了周日可以稍作休息,其余的日子,几乎每天都要早早地从广州大学城乘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才能到达广州法语联盟。“650个课时,547天的坚持,最后总算是‘啃’下来了。”汪聂才满带回忆地说道。


与此同时,汪聂才还利用空闲时间到中山大学旁听哲学系的拉丁语课程,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每天晚上踏着月色回到宿舍,这是常有的事。”这样的日子虽然辛苦,但他从未抱怨,反而如同品味着醇厚的美酒,沉醉其中。因为他深知,每一次的耕耘与付出,都会换来满仓的硕果。


图片

汪聂才在美国访学


学术的研究需要和大量的文献打交道,其中不乏晦涩难懂的手稿,而想要翻译好这些文献,扎实的语言基础是不可或缺的。正是之前一点一滴的努力与耐得住寂寞的坚持,为汪聂才阅读与科研相关的文献书籍、翻译17-18世纪的手稿乃至日后的教学以及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

汪聂才在法国参观雨果故居时所拍摄

并在此后做了相关研究


03


教学相长育桃李      


在科研的广袤星海中,汪聂才以浓厚兴趣与矢志不渝的坚持不断前行。而于那三尺讲台上,他更以热情点亮学子们的心灵之灯。


每次上课前,汪聂才总是悉心检查并更新自己的教学材料,从PPT到各种教学资源,力求将更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课上,汪聂才的教学方式独具匠心。他巧妙地运用分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们深入阅读与思考、在组内成员的热烈讨论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每当学生们分享完自己的见解后,他总会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对文本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进一步提高他们文献研究的能力。


他深知,身为教师,深厚的学术底蕴是基石,而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更是知识与智慧碰撞的火花。


在汪聂才所举办的读书会中,更是展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一张会议桌,几把椅子,一块白板,这便是他们全部的学习设备。在读书会现场,不但有他自己所带的学业制学生,还有众多因兴趣而慕名而来的学生。尽管教学工作繁重,汪聂才依然坚持每周挤出时间举办读书会。他会根据学生该学期的课程,精心挑选阅读材料,并布置先行阅读和独立思考的任务。

图片

学生参与读书会


在会上,他引导学生们逐字逐句地阅读,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并针对他们的疑惑之处给予细致的解释和深入的讨论。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们受益匪浅,也让他们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和知识的魅力。


一次次的思想交锋,一场场的深入讨论,皆是他凭借深沉的热爱和卓越的智慧,为学生点亮了求知道路上的熠熠明灯。而在不久的将来,汪聂才还计划开展两门新的通识课程——古希腊哲学与文化、拉丁语入门。他希望通过这两门课程,为学生们打开一扇通往古代文明的窗户,让他们在砚园讲堂中领略不同文化的瑰丽和深邃,感受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汪聂才的教学热情与智慧如同春风化雨,悄然润泽着每一位学子的心田。这些宝贵的学术财富也将激励着学子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在求知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汪聂才与学生的合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汪聂才为学生准备的姜饼人小饼干

并借此学习其有关知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信之。”这句源自《中庸》的箴言,亦是汪聂才一路走来的生动写照。他以扎实的语言基础为基石,在翻译手稿的征程上不断突破;他以浓厚兴趣为引,矢志不渝的坚持为伴,在哲学研究的广袤星海中奋勇前行;他更以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在三尺讲台上用独特的教学方式与读书会点亮学子们的心灵。在未来的岁月里,汪聂才将继续秉持这种精神,书写更为精彩的篇章!


     

     



   
END      

   


Copyright© 肇庆学院西江流域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